严禁重茬与迎茬。对土传病害(大豆根腐病)和以病残体越冬为主的病害(灰斑病、褐纹病、斑点病等),以及在土壤中越冬的害虫(大豆根潜蝇、二条叶甲、蓟马等),通过3年轮作即可减轻危害
当前推广的麦-麦-豆、麦-豆-杂、麦-杂-豆,以及麦-麦-豆-杂、麦-豆-麦-杂和玉-玉-豆等轮作体系可达到减轻病虫害发生的作用。对发生大豆孢囊线虫病的地区,应实行5年以上轮作方可减轻病情。
(2)清洁病残体大豆收割后应清扫田间病株残体,并及早翻地,将病残体深埋地下,以加速病原菌消亡,减轻病情。对越冬于土壤中的害虫,通过耕翻将害虫翻到土表,经过耙、压、耢地、机械损伤,加之日晒、风吹、雨淋、天敌食取,
可大大增加害虫的死亡率,有效减缓第二年害虫的发生与危害。
(3)选用抗病虫品种播种期过早或播种过深均可加重根腐病发生。一般表土0~5厘米土温基本稳定在6~8℃时即可播种,注意墒情,湿度大时,应晚播而不能顶湿强播。播种深度一般掌握在4~5厘米,如应用播后苗前除草剂时,可适当调整播种深度,
因过浅时,易造成药害,但又不能过深。合理施用化肥,N、P、K配比要适当,避免单纯过多施用N肥,防止贪青徒长、倒伏及晚熟,以提高大豆抗病虫能力,使大豆整个生育期间均能健壮发育。进行两次以上中耕,
大豆根腐病重的地块根据苗情及早进行,改善土壤通透性,地温提高,促进新的根部大量形成。对连作大豆地,一定要在7月下旬到8月上中旬中耕培土一次,可以堵塞食心虫羽化,使成虫不能出土或减少出土量或机械杀伤大量的幼虫、
蛹、成虫,减轻虫食率。每次中耕前要掌握豆田草情、病情、虫情,用以确定配装复式作业。